高校老师教学积极性的激发 1 高校老师教学积极性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陕西省部分高校老师为对象,实行问卷的方式,对高校老师教学积极性的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 186 份,回收有效问卷 178 份。所得讨论样本的各项特征统计如下:性别:男、女老师分别 为 108 、 70 人 ; 职 称 : 初 级 、 中 级 和 高 级 职 称 分 别 为32、76、70 人;学位:学士、硕士和博士分别为 18、96、64 人;年龄:30 岁以下 56 人,31 至 40 岁 70 人,41 至 50 岁的 32 人,50岁以上 20 人;教龄:5 年以下 36 人,5 至 10 年 44 人,10 至 20 年60 人,20 年以上 38 人。从问卷调查的整体情况分析,总体而言,高校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在有效问卷中,平均得分 61.2,超过 80分的为 16 人,仅占 8.9%。这说明虽然大部分老师能恪守老师职业道德,履行老师的基本职责,但是缺乏从事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准备不充分,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根据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老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备课不充分,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手段单一、知识贮备不够,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较严重。这种现象在高校青年老师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高校青年老师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教学经验欠缺。假如课前没有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那么课堂上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很单一,只能照本宣科。在我们调查的 56 名 30 岁以下的青年老师中,约有三成以上的老师课前没有充分准备。仅有 6 名老师备有完整的手写教案,12 名老师自己制作电子教案,另外有 20 名老师有从网络上下载的电子教案;有 18 名老师既无手写教案也无电子教案。其次是教学投入不足,重科研轻教学。由于科研在提升学校排名、知名度等方面,比教学更有力,于是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无论是职称晋升还是津贴分配亦或是奖励先进,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科研的重要。在这种制度导向下,老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题的申报和科研论文的发表,而对最本职的教学工作投入不足。根据用于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比的调查,80%的老师将 7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题的申报和科研论文的发表,而对教学的投入尚不足三成。再次是参加教学改革热情不高,不乐意开设新课程、承担新的教学任务。高校要完成“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育水平、培育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