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核心能力调查和思考 近年来,国内许多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高校的有关问题也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但从应用型本科老师核心能力角度进行的讨论较少。在当前“以生为本”的大环境下,本文通过调查讨论,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老师核心能力的现状,对不同因素进行差异比较,并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应用型本科老师进展建议,旨在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相关讨论概述 “核心能力”这一概念是随知识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最早出 现 在 1990 年 普 拉 哈 拉 德 ( C.K.Prahalad ) 与 哈 默 尔(G.Hamel)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中,被定义为“企业开发独特产品、进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并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1]朱超华将老师的核心能力特征归纳为:核心价值性、独特性、进展性、综合性。[2]王光明建立了老师核心能力齿轮模型,提出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是老师的三大核心能力。[3]目前关于应用型本科老师核心能力的讨论凤毛麟角。应用型本科高校老师与普通高校老师相比,有其差异性:如应用型高校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育的实践教育,而普通高校则更多强调通识教育等。[4]尽管在老师的能力要求上两者有差异,但对老师核心能力的讨论理论和方法却应是相通的。厄内斯特•博耶提出的多元学术观强调,一个好的大学老师不仅是学术讨论者,还应是好的知识传播者,[5]老师应有整合、应用和教学的学术能力。 二、讨论对象与讨论方法 应用型本科老师核心能力指的是老师完成应用型人才培育所必需的、有利于自身与社会协同进展的、关键的心理特征,是某些特别能力的集合,这些能力可以采纳一定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本文采纳文献法和实证讨论法进行讨论。[6]首先通过互联网收集和梳理有关老师能力和应用型高校内涵的文献等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应用型本科专业老师核心能力的维度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并编制了专家问卷。经过完善,确定了应用型本科专业老师核心能力的指标体系,同时构建了应用型本科专业老师核心能力集模型“核心能力集=教学能力维度+讨论能力维度+专业技术能力维度”。该模型有 3 个维度,每个维度下有 2-3 个模块,共 7 个模块,含 24个指标。基于此模型设计非标准化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 4 个部分,对应的是 3 个维度和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调查问卷中,“教学能力”维度采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