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中学业导师制的运用 一、学业导师制的应用价值 (一)可改善冷漠的师生关系我国高校教育存在师生比例过大、师资力量紧张的现象。这一现象决定了老师每日都在忙着上课,课上完了,这一天的工作也就结束,学生很少能在课外看到老师的身影,师生之间几乎是“形同陌路”,之间沟通沟通的机会非常少,关系因此非常淡漠。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学业导师制不仅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进行思想沟通和学术探讨,而且,每一位学生都会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全方位的指导。师生关系由冷冰冰的“你教我学”变成了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有利于老师对学生能力的培育和潜力的挖掘。 (二)可满足高校素养教育的需求目前高校仍是应试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单一,不注重学生的个性进展和实践能力的培育,教出来的学生综合素养较低、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缺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育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而学业导师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制造性,对学生进行的是个性化和多样化教育,鼓舞学生在努力学习之余,培育多方面的应用技能,符合高校素养教育的要求。 二、学业导师制的应用实践 自学业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实行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努力,初步摸索出一套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总结出了一系列教学经验。 (一)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学业导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二是指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专业进展态势,培育其专业信心及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应用和职场竞争能力;三是向学生介绍人才市场的需求方向,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有考研、自主创业、进修双学位等计划的学生提供合理的建议和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导师遴选和师生互选导师遴选是实施学业导师制的开始,也是决定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遴选环节,常采纳老师自荐、学校制定、专家推举、学生选择等方式。在导师选择上,多采纳“双向选择”,即师生互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学生在根据个人专业方向、讨论课题来选择到心中理想的导师后,就会积极配合导师的工作,因此学校要尊重学生,合理协调和分配导师,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对于没有选到理想导师的学生,校方要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导师选择的问题。但是,对于初入校门的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对学校以及导师情况都不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