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校本向人本转型 1 传统“校本化”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贺拉斯•曼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校本管理的概念,他指出:“在教育管理中,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教育管理的自主权,将教育管理的目标与高校进展规划目标相结合。”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是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一切以学校的进展目标、方向、方案、计划的实施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更加注重基于学校对老师权利的一种管理方式。传统的“校本”教育管理方式老师缺少从事教育工作的成就感与归属感,缺少主观能动性。加之教育工作本身受老师的主观意识影响严重,具有难以量化性,校本化管理显得“硬性要求”有余,而“软性激励”不足,“行政化”色彩严重,民主氛围不足,限制了高校的进展与老师工作的效能。归纳起来,传统的“校本化”高校教育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管理理念重奖惩、轻激励。没有对高校教育定位进行准确的把握,将教育管理与老师进展结合不够,欠缺教育管理的高效能、人性化、个性化。在教育管理中,过于强调利用奖惩制度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作为老师的激励的手段,忽视了老师的个人心理需求、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个体尊严体现,使得教育管理的认同度不高,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效能。二是老师绩效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虽然各高校都在大力推动绩效考核,实施了绩效工资改革,并制定了《老师教学工作与薪酬分配量化体系》《老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等系列考核制度,但是由于教育管理工作的难以度量性,当前的绩效考核管理程序显得僵化、无力,使得绩效工资效果不明显,在物质激励上出现欠缺,无法激发老师工作的原始动力。三是老师工作环境重集权、轻民主。老师民主参加教育管理的制度欠缺。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根源于现行的体制机制。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行政化色彩浓,教育管理责、权、利界线模糊、高度集中,高校老师的职称评定和干部任用等方面均突显出“官本化”,没有充分发挥出普通老师的群力群策的作用,校领导的“一言堂”现象仍然存在。普通老师的成长受到限制,在职称评聘、晋职升迁过程中,尚未实现公平、公正。四是老师继续教育重常规、轻创新。不注重老师的培训与职业规划。许多高校都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没有将老师的能力提升、职业生涯规划重视起来。虽然在教育管理中都有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在老师培训过程中更注重老师的常规培训,没有从老师自身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