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中,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兴趣,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当前高校教育重科学轻人文倾向以及价值观多元化时代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等现状,导致当代文学课程逐渐边缘化,为了将来谋得一份理想职业,学生更同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各种技能考证上。二是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培育目标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当代文学课无非是读读小说、看看电影而已,所学内容对将来的社会实践工作作用不大,再说了,凭借中学语文课积累下来的文学知识,考个及格不是难事,在学习上没必要花太多精力。三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或因循守旧,枯燥乏味;或天马行空,毫无章法;或哗众取宠,偏离大纲,脱离实际。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当代文学的教学效果,致使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鉴于目前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老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科学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当代文学教学在社会人才建设中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以激发学生培育综合能力的学习动机 提高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极其重要,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当代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我国当代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的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我国当代文艺运动、文艺思潮和文学创作成就的进展过程、进展规律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兴衰、特点和影响,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评价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较深刻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1]”因此,假如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认识到当代文学知识在整个大学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而认为学习只是为了拿学分拿文凭,势必产生不良后果,即考什么学什么,学生听课记笔记全是为了考试,过关后一切全忘记。这样的教学,学生无法掌握系统的文学知识,缺乏应有的文学审美感受能力,更谈不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甚至造成人文素养的匮乏。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从更高层面认识该门课程,使学生意识到对当代文学的学习,不只是掌握文学知识、具备分析评价作品的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更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把自己培育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以培育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