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探讨 摘要:本文将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切入,深化探讨如何将朋辈心理互助形式这种有效地心理援助模式,深度融入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落实探究出更为契合新时代心理健康工作特征的方式举措。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朋辈心理互助;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育人体系中的各个层面的关注和支持,考虑到目前各方面因素的要求,也要求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目前高校心理工作更多倾向于对当前部分存在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筛选工作,重点集中于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的探讨和实践,而针对青年学子如何培育和提升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缺乏落地生根的有效举措。本文将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切入,通过将朋辈心理互助形式融入心理健康工作,更好地培育和促进青年大学生理性平和心态,打造稳定和谐的高校心理健康环境氛围,科学合理地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这一讨论概念的创始人为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被定义为一种力图激发个人的进展潜能和美德特质的科学领域,其讨论方向主要包含:主观正向体验,即满足感、幸福感等;个人正向特质,即包含价值取向、品德素养等;正向社会环境,即文化环境、制度法律规范等。部分讨论者认为,假如个体持有理性平和心态,抱有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那么就能增强自身的心理能量和心理资源,优化自身心理进展状态,以便更好地应对解决成长成才遇到的心理困惑。赛里格曼讨论认为,假如个体存在某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不能将其单单认定为身心功能紊乱,更值得关注的是,要认识到个体其自身潜能的可挖掘性和身心蓬勃进展的延伸性。 二、构建朋辈心理互助的层级体制 朋辈心理互助形式如何构建系统的层级体制,是目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应集中探讨的问题,笔者建议应从体系层级构建上探究,将学校、学院和班级宿舍联合起来,形成层次分明的工作网络,为学生制造理性平和的心理氛围,推动心理工作的深化开展[1]。学校层面,搭建层次分明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即“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体系,相对应地设立“专业心理老师—班主任—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宿舍心理疏导员”人员。其中,班级层面的朋辈互助工作往往起到至关作用,大学生朋辈辅导员能够在班级内,作为心理信息观察搜集者,及时上报心理状况,这极大地延伸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涵盖面、受益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