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策略 一、环境教育概述 “环境教育”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 1972 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此次会议提出要建立以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而在1977 年公布的《第比利斯宣言》中提出要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受教育者对环境的关怀,以及在教育内容中引入相关的环境知识,提出环境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意识、知识、技能、态度与参加。环境教育理论在上世纪 90 年代得到了新的进展,《21 世纪议程》确立了世界各国进行环境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并在 1997 年的塞萨洛尼基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应与和平、进展和人口等问题的教育结合,构成“可持续进展教育”,为环境教育未来的进展指明了道路。 二、广西环境教育现状 (一)学校教育中未能贯彻环境教育。《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第五章中提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进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的《自然》和中学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进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进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进展密切相关的讨论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进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但是在 20 年后的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些规定广西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策略□梧州学院 植文斌 王国华和措施的实施并不理想,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材设计不合理,如人教版小学《科学》学科,仅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一章中提及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其中论述的垃圾分类和“三废”处理的问题在对小学老师进行访问中得到的反馈被普遍认为不适宜小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教学效果不佳。二是老师专业能力不足,该问题在初等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首先,广西的中小学老师缺乏环境教育所需要的专业背景,老师队伍无法胜任环境教育的要求。其次,在高等教育中,一方面环境教育的基础学科如环境学等专业只存在于专业教学中,并不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课科目。三是相关政策并未得到落实,如《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所提到的“进展与环境”课程在大多数的广西高校中并未开设。四是教学资源投入不足。首先,环境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课时安排不足以及资金、智力安排不足。如在广西区内某示范性高中,一周 45 个课时中有 3 个课时的地理课,据对任课老师的访问得知,一般在地理课的讲授中,关于环境保护问题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占 1 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