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体育论文 一、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现状 高等院校办学多把就业率、考研升学率等作为教育指标,大学生的身体素养情况得不到足够重视,在此种管理运作机制下,大学体育的进展空间更加狭窄。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体质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等素养指标,对比 5 年前的数据均有明显下滑,尽早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改革措施 1.进展定位。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将办学目标定位成培育讨论型或应用型人才,以办一流大学、高校强省等为目标口号。在这些目标的引导下,同一院校的诸多学科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体育学科往往受到忽略。以往,体育学科培育目标一直是锻炼学生身体素养,传授运动技能,目标并不明确。然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走向和进展是首先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体育学科需要明确满足社会进展的人才应具备怎样的身体素养和相应的体育技能,如何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养。只有明确了学科的进展方向,才能融入高等院校的进展轨道中去,才能在学科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大学体育采纳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课:粉笔加黑板,实践课讲解示范、分解练习、测试竞赛,教学方法亦毫无新意。大学体育需从根本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培育学生的活动兴趣,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具体措施如下: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强身健体的思想观念;变换课外活动的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将先进的科技仪器和手段应用于教学中,活跃教学氛围,使学生自愿参加其中;改变班级小组的管理模式,以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组织方式开展体育锻炼。 3.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国内博士点、硕士点少的缘故,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体育老师的平均学历普遍偏低,由于学科不被重视,老师能立成的项目也很少。而随着高校强省政策的推出,高校对师资队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职称评聘的门槛越来越高,体育学科越来越被边缘化,逐渐失去了竞争能力。大学体育老师失去了晋升进步的机会,队伍就会懈怠散漫下来,学生也会区别对待体育课。老师队伍的情绪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未来进展。针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应考虑到大学体育不同课程任务群的特别性,进一步细化体育老师的评聘晋升制度,在评定职称的过程中不单单看重科研成果,更应该了解理论型与技能型老师、教练的不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