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教育课程改革讨论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讨论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学生主体;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知识本位)、培育能力(能力本位)和铸造人格(人格本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应该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这个核心的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由此培育模式也应是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这个核心而设计的一个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课程是培育模式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展以“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加、能力本位、素养同步”为总体目标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改革,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培育目标的达成就起着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课程能力本位改革的具体方法是:老师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岗位能力标准,进而制定以培育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实施细则和实施方案。这些措施不但充分考虑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积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适应性与职业能力的良好进展,还重视校企合作教学,让企业参加到课程标准制定中来,并将素养要求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对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目标也进行了深化的思考.对如何达成上述目标的实施途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究,结合教学工作,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对学生主体目标的思考 本人认为对学生主体目标可以有以下两个理解: 1.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确保学生主体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基础。教学改革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到整个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作为专业课程老师,我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认为,揭示课程涵盖的知识和所要训练的技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价值,让学生觉得贴近实际,真正学了练了有价值,这样才能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1.2 从学生实际出发,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在制定课程能力目标时,到企业调研、与专家沟通,共同制定能力标准,体现岗位就业要求是总体方向。但是本人认为具体能力标准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1.3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目标的一些粗浅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本人作过一些尝试: (1)传统教学讲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尝试实际联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