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1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法律规范”都采纳“灌输式”,空洞说教,学生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学生身心进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1.2 历史与现实的脱节 “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亲身体验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然而学生主要从书刊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和认识历史,他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看的时候可能满腔正气,但一回到现实中,对许多现象又不能理解和接受。再加之生活中很少有生动感人的榜样可供仿效,因此这种情感难以得到持久的巩固。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这种距离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3 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高职德育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进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老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重量。德育常常为智育让路,学生品德测试成绩一般不会排到其他学科成绩的前面。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老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老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育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人们常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来比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不配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冲击着正面教育,没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难培育出品德高尚的孩子。 1.4 社会舆论的误导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舆论的误导,往往是他们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