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持续进展思考 1“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阅读习惯缺失,阅读行为趋于平凡化。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纸质传媒与数据信息中心,是大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鉴于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必要举办各类阅读活动,培育大学生的阅读兴趣,致力于其“会读书、喜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地养成。用正能量的案例引导人,指引其阅读方向,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校园“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作为教学辅助部门,图书馆在高职院校领导心目当中只有存在感,缺少价值感。各高职院校图书馆从业人员把时间与精力主要放在日常作业“借书、看书、还书”等琐碎事物上,没有心思和能力与师生读者进行有价值的沟通,对师生读者与时俱进的个性化阅读需求熟视无睹。缺乏业务精通、管理精细、精益求精的高品质工作追求,创新意识、讨论意识亟待提高[1]。这些都导致“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缺乏科学、全面的长效管理与评估机制的主要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面临生存、进展的严肃课题。 2 高职院校大学生阅读特点和形成原因 2.1 高职院校大学生阅读特点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功课系统庞杂,必修、选修、辅修,课堂占用时间原来就多,能够用来阅读的时间屈指可数。为了缓解就业后的工作及竞争压力,猎取更多的就业硬件和信息资源,同学们参加各种外语、计算机考级和“证件考试”,又耗费了大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以“财宝拥有量”作为判定“成功人士”的标准,是导致社会思潮“向钱看”的意识主流;阶级固化,“屌丝逆袭”只是出现在戏剧小说中,“就业艰难”才是现实的存在,这些都导致大学生的阅读目的很难顾及长远。与大学生学业相关的阅读排名前两位的是文学类和英语类。对于专业类图书的阅读是迫于考试、考研、考博和就业压力;对于文学类图书的阅读大多处于个人爱好。无论是为了日后创业的经济管理类专著、还是为了留学或参加外贸事物的英语类书籍、亦或是为了熟练掌握办公流程的计算机软件课程等与进展和就业相关度相对高的书籍能够更多的博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阅读热情。鉴于专业著作、学术类书籍的阅读不仅需要大学生倾注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刻苦地学习、记忆和绞尽脑汁的专研地实际情况。相比之下,“互联网+”背景下的玄幻、修仙、武侠、言情乃至艳情小说都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猎取短暂快感的精神快餐。在阅读这些图书读物时不需要动脑思考,轻松、快意的娱乐氛围广受大学生喜爱[2]。这种快餐式的“浅阅读”占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