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悲剧性的缘起 万历十五年这一本说,从明代的一角,解析了它最后衰败的原因。即使是这一个不起眼的时代,却承上启下的整个王朝的命运,让人嘘唏不已。下面是我带来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悲剧性的缘起,你们怎么样来看待这平静的一年。 一、关于这本书的时代影响及阐述的人物悲剧性命运 1、时代影响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书,近些年在学界和知识阶层爆得大名。 其实本书在学界的讨论和鉴识多年前就已经成为历史,只是借《人民的名义》故事主角的传播,重新大热。这本书对于历史常常考一百分实际历史知识却不到百分之一,脑子里塞满了无产阶级革命史观,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阶层,是足以拿来炫耀和谈论的。它足够晦涩,也足够文艺,也有足够的人物传奇故事,属于高大上白领小资话题之一。 尽管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黄仁宇历史观的其实是他的一部中篇历史小说《汴京残梦》,以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为人物题材,当然它既然是小说,就不容易被当成历史观来读,反而流传甚少。这就好比陈寅恪先生尽管著作等身,学生们却认为小说《柳如是别传》才是陈先生的思想载体。 2、时代悲剧性 我们今日不谈这本书的写法与传统史学论述的显著不同,这一点使其别开生面,广受赞誉也饱受质疑。也不谈作者常常强调的模糊不清的大历史观。我们关注的是,作者在自序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悲观性论断,它一鼓定音,确定了全书的总基调: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黄仁宇这样写道:“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制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进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人则身败兼名裂”。 作者笔下的万历十五年,和明朝的其他年份一起,构成了一个完全没有希望的时代。 3、人物悲剧性 在书里写了六个极为典型的国家基石性人物,他们的前溯生平和后展事件。这六人包括:三十年未上朝却能牢牢把控帝国中枢的万历皇帝;中国古代四大名相之一,发起过整体配套体制改革的张居正;一位是首辅张居正的继任者宰相申时行;一位是名满天下的清官海瑞;一位是以抗倭闻名于世的一代名将戚继光,以及晚明杰出启蒙思想家李贽。 北大一位史学教授这样说:这六个人,万历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最终对国家心灰意冷,荒废朝政;张居正的继任者申时行曾任首席内阁大学士,是政府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