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 2400 字 《中国是部金融史》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所著,这本书讲述了在各个朝代、各个年代的货币沟通,不论在哪个年代,金融行业都是有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2400 字。 简介:这本书由著名经济学者陈雨露和他的学生杨忠恕合作完成,陈雨露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后来调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学界和业界的双重背景,使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优势,善于站在决策者的角度,用大格局来解读历代经济和金融政策得失。《中国是部金融史》以时间为轴,以朝代、人物、事件为目,通过分析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用金融的视角解析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盛衰密码和进退定律,较为通俗易懂,属于开阔视野,引发思考的好书。 主要内容:本书的解读线索基本是土地政策及货币制度。从西周到唐朝,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经济关系,土地政策则是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唐朝以后,货币随着生产力的进展,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选择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最著名的乱世“三国”以及最辉煌的大唐“开元盛世”这三个时间点,来阅读中国这部“金融史”。 我们知道汉代以前的八百年,中国基本都是在打仗,没有哪一朝真正坐稳了江山,秦朝虽然建立统一政权,但才十四年就完了。所以,汉朝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混沌的局面,管仲、范蠡、吕不韦等名相在金融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只是促进了局部的繁荣。直到汉朝,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集权政府。归根到底得益于汉朝的经济金融制度,也就中国最早的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这一制度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崛起。汉朝的土地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分田地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让普通老百姓获得了土地这种生产资源,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通过较低的税赋,让利于民,进一步调动社会劳动的积极性,让财宝得以不断积累,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当时一个普通老百姓与一个汉朝的大夫分的田地差距是 1:25;吕雉时代的税赋叫做“十五税一”,翻译过来就是%的所得税)。这种政策,建立了皇权到官僚,再到小农的三级经济社会关系,并以税收作为纽带联结各个阶层,在之后的朝代也被历代帝王仿效。但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自身也有矛盾,其经济框架是一种单向的权力分级的机制(底层的小农根本没有能力和官僚讲价,只能被动接受官僚的管理),另外皇权通过官僚对小农进行管理,政令的执行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