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听课手记:再说教是为了不教 周三上午,听了我校廖老师执教的一节数学公开课,课题是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听完课后,我越来越觉得,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其实有不少“共性”,于是便把听课后的几点想法写了下来,希望与广阔同行朋友们一起分享、沟通。 再说“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本节课给我们的总体感觉:虽然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也很合理紧凑。可是,老师讲得太多了。上得也不轻松。不仅仅是这一堂课,很多年轻老师上看似圆满成功的公开课,也常给我这样的感觉。拿这堂课来说,新授课的时间占去30 分钟左右,原先安排的内容没有上完,拖堂上课在五分钟以上。可是大部分老师还觉得,老师上得太赶,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间太少。一节课同样都是 40 分钟,时间到底哪里去了?很明显,这一系列的问题,根源就在于老师讲得太多。 我还记得,上个学期,廖老师作为刚毕业分配的新老师,在另一个学校上了一节公开汇报课,那节课上得比较成功,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也给大家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在评价其不足时唯一的一点是:老师的教学放手不够。因为在这一堂课里,这个问题仍然本节课最大的问题,所以我在评课时有意说起上面这段话,也是希望再一次引起他本人以及大家共同的关注。 所以我常想,老师能不能上得更轻松、简单一点,教学时更放手一些?也许应当反过来想一想,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假如老师讲得越少,上得越轻松,教得越放手,留给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便越多,学生得到的锻炼和收获便越多。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学生自己能做到的,老师尽量不代为包办。 很多老师也认为,老师尽量讲得少,教学时尽量放手。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确,课堂上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这样的课堂也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课堂的应变能力等。虽然一时无法做到,但在教学中也应当不断追求这样的课堂。 老师向学生提问时语言表达的问题 在听课时,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就连作为听课老师的我们,有时也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回答。此时我们很自然地为学生感到担忧:学生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吗?问题显而易见:老师对问题的描述不明确,学生听不清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堂课上,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刚学了体积的概念之后,老师接着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举例,生活中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听到这个感觉有点怪的问题,我一时想不出如何回答。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