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问题: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情景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问题: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问题: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问题: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点评: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问题:什么是物距、像距?点评: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问题引导: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二、推进新课探究点凸透镜成像及其规律新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说明: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a.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 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c 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