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关于鲁迅和儿童文学谈及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小说和杂文。其实,要全面地了解鲁迅,离不开鲁迅和儿童、鲁迅和儿童文学这个话题。鲁迅的一生中,虽然没有专门为儿童写过作品,但他十分重视讨论儿童,讨论和儿童有关的言论、读物、作品等。他对儿童问题发表过大量的议论,他对于儿童文学的许多精辟观点,也立足于儿童,从儿童出发。自古以来,儿童并不被看作独立的人,只是被看作社会的附庸。直至18 世纪发生了欧洲启蒙运动,出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哲理小说《爱弥儿》,人们的观念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儿童才逐渐被引起重视。在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对儿童更是轻视。20 世纪初,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开始纷纷著文,探究儿童和儿童的地位问题。鲁迅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在一封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中国似向未尝想到小儿也。”对于儿童的轻视,必定带来教育的种种问题。在《随感录二十五》中,鲁迅提出了儿童是“人的萌芽”的说法,并且推断,从儿童身上,可以预料将来的情形。他说:“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痛感当时社会对于儿童的轻视、漠然和摧残,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高声呐喊。儿童是“将来的人的萌芽”,是将来的希望,基于这样的思想,鲁迅先后在一些杂文、论说、书信、日记中,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的观点。他说:世上做父亲的男人有两种,一种是只会生,不会教;另一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使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中,鲁迅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讨论,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兴旺。”他明确指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缩小的成人”,作为成人,要用心去理解孩子,不能做有害于孩子开展的事情。鲁迅认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并提出成人对待儿童的三条原那么,即:理解、指导、解放。他说:“开宗第一,便是理解。”要了解儿童的世界,讨论儿童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