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肝右肺体现了什么“左肝右肺”一词,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省,出自《素问·剌禁论》篇,原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显然,“左肝右肺”只是前面的两句话,与全文分裂开来,这是“断章取义”,这种认识方法,完全表达了西方文化“主、客”分裂的特点,就以“左肝右肺”与现代化解剖学相对应,就得出了中医理论不科学的结论。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物、我为一”的“大一统”。必须把“左肝右肺”置于全文之中,不可分割。只有置于全文之中,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义。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要解开“左肝右肺”之谜,必须扩大面,不能局限在《内经》范围之内。“医理源于易理”,说明医易是一脉相承的。假设舍易论医,《内经》中的许多秘密就难以完全揭开。根据《内经》,人类居于天地“气交”之中。天地阴阳二气是这样进行气交运动的:“上者右行,下者左行”〔《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所谓“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洛书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根底:正北方为坎卦属水,水性寒,寒气通于肾,故肾位正北方;正南方为离卦为火性热,热气通于心,故心位正南方;正东方为震卦,秉风雷之性,风气通于肝,故肝应正东方;正西方为兑卦属泽性凉燥,燥气通于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属坤土性阴属湿,湿气通于脾,故脾居正中。洛书不但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根底,而且为脏气升降确定了其运行方向。因水为至阴,故居于下;火为至阳,那么居于上;木主升发故居于左,方位在东;金主收降,那么位于右,方位在西;土为成数之毋,故居于中。如此,脏气升降图为:心火下降,肾水上济,肝木左升,肺金右降。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脾之所以升,肝辅之也;肺气降胃气亦随之降也。从上述脏腑气机升降图,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左肝右肺”,不是指肝居于左,肺居于右。而肝与左,肺与右,只是代表着全身阴阳、气血升降之通道。所以,“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当正确解释如下:“肝生于左”,生,《广雅》:“生,出也。”出,《考工记》玉人注:“向上谓之出”。左,乃《五运行大论》中“下者左行”之“左”。故“肝生于左”者,谓肝气从左向上升也。“肺藏于右”,藏,《词源》:“潜匿”也。潜,《中华大字典》:“潜,沈下”,“沈,下也”。右,乃《五运行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