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星球大战》里的科学

《星球大战》里的科学_第1页
1/7
《星球大战》里的科学_第2页
2/7
《星球大战》里的科学_第3页
3/7
《星球大战》里的科学遥远银河系中的科学不少人都说《星球大战》不能算科幻片,应该是广义的奇幻片。可是里面又是飞船又是克隆人的,颇能迷惑观众,让我们以为未来的星际世界就该是这个样。哪里知道真空中根本看不见激光束的轨迹,也听不到嗖嗖声;没出过远门的主人公在风景迥异的殖民星球到处乱窜也不戴个氧气面罩;根本不需考虑空气阻力的太空战舰却全都模仿水面舰艇的梭形外观——科技硬伤多得可以写一本书。虽然评论界就《星球大战》应该归属于科幻、奇幻还是神话喋喋不休地争论了许多年,但这个系列电影毕竟包含了宇宙飞船、外星人、奇特的星球和高科技武器等科幻的典型元素。这些“科学”元素让电影中的幻想看起来更逼真靠谱。然而这个“遥远的银河系”里发生的事情究竟有多大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呢?在 1977 年《星球大战》第一部推出的时候,答案是“完全不可能”。随着续集和前传的上映,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科学开始追赶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制造者)的想象。现在,物理学家从理论上找出了进行星际旅行的方法。最新的数据显示系外行星和外星生命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更加普遍。人工智能学家开始认为,情感可能是制造智能机器人的关键要素。至于原力,一些科学家已经有了实现原力功能的理论学说。行星环境:文明摇篮《星球大战》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星球。有天行者的家园——沙漠星球塔图因;有全由海洋构成的行星;还有类似地球的行星。这些星球上常有文明种族的存在,有的智慧生物是原住民,有的则是外来户。那么,具备什么特征的恒星系统才能拥有适宜生命生长的行星或卫星呢?宇宙这么大,什么样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类似地球物种的生命呢?科学家提出了“生命宜居带”的概念。生命宜居带是指在恒星周围可以产生生命,并且能够维持生命长期存在的环形区域。在這个区域内的行星或卫星,一定要有长时期稳定存在的液态水。以地球为例,行星表面的水存在了数十亿年以上,才能保证生命诞生并演变为高等生命。在一个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区有内边界和外边界之分。假如超越内边界,行星过于接近恒星,表面温度太高,水都蒸发了,不利于生命进展。假如超过外边界,离恒星太远的话,温度太低,水处于冰冻的状态,生命也无法存在和演化。具体说来,对于冷的矮星(表面温度 3000 摄氏度),要求行星至恒星的距离约为 0.1 个天文单位(天文单位是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约 1.5亿千米);对于热的巨星(表面温度 6000 摄氏度,近似于太阳)大约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星球大战》里的科学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