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公开课)《石壕吏》 教学设计(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诗史”的特点。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古代诗歌的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百姓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认识吏治的关键性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诗史”的体现 2、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3 分钟) 1、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誉其诗“诗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安史之乱从公元 755 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 758 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日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自读(10 分钟) 1.自由大声诵读,借助音节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死者长已矣惟有乳下孙 老妪力虽衰 急应河阳役 如闻泣幽咽 2.自主质疑,探究学习。积累一字、一词、一句。 词义: 暮投( )石壕村 老翁逾( )墙走( ) 吏呼一何( )怒 听妇前致词( ) 三男( )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 ) 存者且偷生( ) 死者长已( ) 惟有乳下孙( ) 老妪( )力虽衰 急应( )河阳役 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 如闻泣幽咽( ) 句子: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师的积累: 戍——戊、戌(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 一何——多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苟且偷生 3.试着理一理故事的开端、进展、高潮、结局 4.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诗中的一句来概括吗?——“有吏夜捉人” 齐读,读出一点故事味 (三)朗读(10 分钟) 1、读出情感。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体会。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