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不一样的想象真实的上海,不仅有欧式高楼、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更有洋派公寓、新式里弄、棚户区、滚地龙,乃至被人遗忘多年的工人新村。在百年岁月里,各国殖民者、各地来沪的人,都留下了他们不同的足印,为上海的城市建筑添过砖,加过瓦。上海,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万国博览会”。而真实的上海,却不仅有欧式高楼、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更有洋派公寓、新式里弄、棚户区、滚地龙,乃至被人遗忘多年的工人新村。在百年岁月里,各国殖民者、各地来沪的人,都留下了他们不同的足印,为上海的城市建筑添过砖,加过瓦。上海,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万国博览会”。万国博览会:多国租界的产物外滩建筑群并非一日建成。从 1864 年的“上海总会大楼”,到 1916年的“有利大楼”“亚细亚大楼”,再到 1948 年建成的“上海市总工会大楼”,历经近百年沧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都市空间经历了一次集中性的大飞跃——1932 年,有着“东方第一乐府”美称的百乐门舞厅落成开业;1933年,“跑马总会大楼”建成、中美合资的“大光明戏院”耗资百万完成重建;1934 年,高 19 层的“百老汇大厦”竣工;1936 年,“大新公司”开业,四大百货公司从此比肩上海滩。也是在此时,公共租界的南京路,法租界的霞飞路,虹口的北四川路,一起组成了中国商业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宏大图景。上海本就是中西高度融合之地,多国都曾在上海设立租界,更为它的城市建筑带来一波又一波不同的影响。“近代的上海,一块是英美共同管理的公共租界,代表着基督新教文化,讲究简单有用和效率;另一块是法租界,更多的是拉丁文化,注重艺术和情调。英美租界商业兴旺,大银行大商场多集中于外滩、南京路一带;而法租界重生活情调,从八仙桥到徐家汇,以霞飞路一带为中心,几百幢欧化风格的别墅、公寓,几万欧美外侨都云集于此。”华师大中文系教授罗岗告诉《新民周刊》,“不仅如此,这里还有犹太教、东正教文化的传统,在二战期间,上海是全世界唯一不需签证、容纳犹太难民的城市。犹太人聚集区,一个在虹口的提篮桥地区,另一个是静安区以西摩路教会堂为中心的陕西北路。在外国侨民中,犹太人最会做生意,他们拥有上海租界的大局部财宝。但俄国的文化传统也不容低估,十月革命之后,大批俄国贵族逃到上海,形成一个可观的白俄群落,在新乐路上,白俄们有自己的东正教堂,在汾阳路上还树立起了普希金铜像。而在虹口的公共租界,当年又是日本人的天下。最顶峰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