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石家庄市作出决定,三鹿集团下属 7 家公司更名复产。面对这一食品行业地震类的危机,给损害儿童的权益问题是否赔偿完毕?其他善后问题如何处理?企业是否正视历史反思危机?都值得我们一一深思。在本次事件中,一个不得不反思的话题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在危机面前用单纯危机公关的手段来代替危机管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危机!危机管理与危机公关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差距。危机管理是立足于消费者、公众角度对事件本身进行有效管理,使企业在危机事件中损失降到最低。进行危机管理的主体是企业,“”“”但 公共关系危机 ,顾名思义,面对的当然是大众,但 危机公关 思路领衔后,企业出发点将精力用在摆平媒体、摆平事件当事人、甚至摆平政府上,这种传统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思维将企业自身置于大众的对立面上,除了加剧企业与受损害的民众间的矛盾外对事件的解决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尤其是消费者,在重大事件面前根本无法靠摆平来抚平创伤的,反而会更伤更痛,企业无异于亲手把自己推到一个舆论反对的风口浪尖,因此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其次,任何危机的成功处理都是有条件的,危机公关夸大了危机进行事后处理的作用。未雨绸缪在任何时候都会比亡羊补牢高超,危机公关在事件发生后的介入只能说是迟到总比不到好,出手总比坐以待毙强。任何危机处理需要具备 4 个条件、一个时机:一个好的预警机制、一个信息畅通的团队、一个正确的策略、一个强大的公关关系;严重的产品质量危机错过了 72 小时,一般是难以救药的。孤木不成林,任何只顾一头的措施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更何况重心偏向的这头依赖的还是一个根本方向错误的策略!第三,企业自身在发现错误后,应当学会的是积极主动实行应对措施,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媒体曝光后再进行 危机公关 。试想假如出现第一例结石奶粉时,三鹿就把精力用在真正处理产品质量和安抚消费者而不是企图不惜代价把负面影响压住的话,事情不可能进展到死亡最后无可挽救的地步。消费者是不会原谅掩盖遮掩事件进行危机公关的的企业和企业“”家的,有一个方面没有 摆平 、一个缺口就像洪水一样足以把企业所有的努力冲垮。生存于当代的企业极少不明白危机于自身的影响,为数已不算少的一场初始看来微不足道“”在最后演变成一个庞大帝国的 掘墓运动 的公关危机,让企业逐渐学会对待公关危机的态度从最初的讳莫如深到最后的唯恐应对不积极,然而应对的方法,千差万别。在公关危机“”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