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防治措施(二)普遍、正规治疗患者:1983 年前,主要以氨苯砜单疗为主,多菌型酌情住院,少菌型门诊治疗。1983 年开始采纳联合化疗(MDT),历年的正规治疗率和覆盖率都接近100%。另外,并对原经氨苯砜单疗的 685 例多菌型和 208 例少菌型治愈者进行了联合化疗复治,控制了复发。(三)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监测:40 多年来,坚持在监测患者的同时,定期对其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检查,从中发现 72 例患者。50 年代,对家属中的儿童接种卡介苗,接种组发病率为 0.66%,均为少菌型,未接种组为 3.15%,多为多菌型。(四)开展科学讨论,为防治服务:1956 年开展了麻风菌素的应用讨论。70 年代开展了麻风免疫学讨论,建立了动物模型。此外还开展了麻风临床、诊断、治疗讨论和耐药调查。自 50 年代后期起,对畸残进行了一系列整复外科手术治疗。二、防治成果(二)发现率:发现率受防治工作开始年代、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影响,1956 年门诊成立,麻防工作开始,因此发现率最高,达 7.89/10 万,1960 年已下降至 3.62/10万,1970 年为 0.91/10 万,1980 年为 0.11/10 万,1990 年为 0.05/10 万,1990 年后新病例很少。(三)少年儿童发病率:上海累计发现少年儿童麻风 307 例,大多在 50~60 年代发病,近10 余年无少年儿童发病。(四)患病率:患病率受判愈标准和判愈时间的影响,1960 年高达 0.35‰,自 70 年代后期起大规模判愈,患病率明显下降。1980 年降至 0.04‰,1987 年为 0.007‰(达标),1990 年为 0.003‰,1998 年为 0.0007‰,11 个区(县)中已有 7 个区(县)多年无现症患者。三、基本消灭麻风后的麻防工作(二)治疗与监测:达标后发现的 26 例患者,全部给予 MDT。对新发现患者的自然村连续5 年普查,做好治愈者的监测和家属健康检查。(四)加强健康教育,让社会接纳麻风:在心理(精神)和社会康复上,利用麻风节庆祝活动等场合宣传麻风知识,介绍麻防成就和工休人员的生活情况,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