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音区有什么不同唱法低音区唱低音区的时候,声带相对松弛,声带附近的肌肉也保持相对松弛状态,没有强加的力量,胸腔共鸣最多,大于口腔共鸣与头腔共鸣(但绝不意味着没有)。只要声带闭合良好(用 i 来检查是否闭合良好),找向下的力量,深呼吸时脖子微微扩张,喉头下沉的感觉,由此找到空间感与翻开的感觉,但是总体来说是自然放松的,不能过度用力,不能感觉发僵,。最后在自己的面部找一个点,可以是人中附近,可以是鼻子,可以是眉心,想象声音通过这一个点向外传出去,这是方向感。记住,越是低音越要放松,越紧越唱不下去,给予更多的空间感与方向感。中音区中音区的时候,与低音区不同在于,口腔共鸣占了大局部,大于胸腔与头腔共鸣。由于音比低音区高,所以声带相对的拉紧,变薄,有了一定的张力。这个时候就要求声带附近肌肉的力量了,也就是向下的力量。同时有了更多的头腔共鸣,所以同时也要求向上的力量使上口盖兴奋起来,到达平衡。低音区根本上不需要很多向上的力量,但是中音区那么两个力量都需要,但是幅度都比高音区要小。仍然记住空间感以及最后声音向前走的方向感。高音区最后来讲高音。高音为什么相对难唱因为唱高音的时候,声带变得很紧很薄,张力很大,声带周围的肌肉能力必须很强,才能支持住这个巨大张力的对抗。上一篇日志提到过,人的嗓音有一个天生保护的机制,唱高音的时候,喉头会保护性的上提,收缩,降低张力。那么怎么保持张力呢,这就要用到很大的向上以及向下的力量了。这种上下的对抗给予了声带以必要的张力。高音主要是头腔共鸣,于是向上的力量使软腭提高,翻开了鼻腔与咽腔的通道,声音能够充分的进行共鸣,富于空间感,同时给予声带向上的张力。而与此同时,向下的力量使脖子两侧向外大力扩张,喉头尽量稳定,给予声带向下的张力,保持了声带在极大张力下与气息对抗的稳定性。可以说,音越高,这上下对抗的力量就越强。注意特别要注意的是,唱高音时(以及任何歌唱时)下巴都不能僵硬。脖子两侧的扩张,下巴自然也会跟着向下扩张,但是尽量想着向下以及向后扩张,而不要向前伸(下巴紧张的表现)。另外,可以想象声音经过后脑勺,到头顶,最后从眉心向前甩出去,也就是想象自己的声音在脑后转了个圈,最后向前甩(冲)出去。记住,亚洲人的骨骼特点与欧洲人不同,亚洲人唱歌容易发出集中的声音,而欧洲人唱歌容易发出空间感的声音。另外,中国人的审美观比较倾向于向前,集中,相对锐利的声音,如同民歌以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