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养殖者新中国 60 周年优秀征文《花亭湖上那渐行渐远的风景》大凡有水面的地方,就会少不了船只,少不了船行水上形成的靓丽风景。花亭湖也不例外。我父亲因患关节炎腿脚不灵活,年纪又较大,但他每年都要跟着小伙子们一道,冒着刺骨——的严寒,走十几里路去湖田里罩鱼,为的是孩子们能够喝上新奇的鱼汤这在那个米饭尚且不能天天吃饱的年头可是十分奢侈的享受啊!记得有一年,天特别冷。父亲在追着一群鱼时,一脚踩空了,掉下一个田坝,整个人没入冰冷的水中,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从水里爬上来。那时候,我小小的心灵中多么希望得到一只既安全又能捉到许多大鱼的划盆啊!也是从那时起,一幅近处湖田里人与鸟儿在泥水中争食,远处湖面上有人坐在划盆里撒网捕鱼的画面,就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了。不过,等到我长大些的时候,土地承包到户,就再也没有人需要冒着严寒打着赤脚去罩鱼了。“”后来,一篇学生的作文曾经让我对花凉亭水库的 船 上生活充满了向往。从前,水库上游——“”的一些地方没通公路,运送粮、油、盐等货物靠的是竹排那是一种名字不叫 船 的大——船,选用巨大的毛竹精心绑扎而成,上面挂着宽大的白帆,主要靠风力推动。每运送一次货物,若遇上风向不顺,几十里水路都可能要走好几天;进入河道以后,还得由人用“”纤绳拉动或用竹篙撑行。曾经有民谣说撑排人 撑起竹排象猴子,拉起竹排象虾子 ,足见其工作的辛苦。有一次放假,那位学生去她父亲的竹排上玩,就遇上了风向不顺的天气,因而被迫在竹排上生活了几日。回校后,她写了一组记叙竹排上生活的文章。其中一篇写的是竹排上的夜晚。数丈见方的竹排,上面堆放着小山似的货物,泊在茫茫的水面,有如一艘艨艟巨舰。父女俩吃过晚饭,就坐在货物堆上,对着夜色,父亲讲故事,她唱歌,倒也并不寂寞。后来,月亮从东边的山后上来了,月光洒在水面上笼着的一层薄雾上,朦朦胧胧,让人恍惚觉得是漂移在云端。远远近近的渔火,更让人以为是闪耀在四周的星星。只有下面水波拍击竹排的声音,才提醒着自己是在漂泊无依的竹排之上。这种场景,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十分向往。随着环库公路的贯穿,竹排完成了它运送货物的历史使命,早已从水面上消逝了。可是我——却曾经设想,要是在竹排上建造一座竹楼旅馆它的底座面积很大,承载力也很大,安——全不会有问题接待游人之外,三五之夜,招呼几个朋友月下游湖:喝酒,唱歌,吟诗,弄文,那岂不要羡煞李白、妒煞东坡吗?有段时间,我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