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之学治人之道翻开文本图片集有人曾将中医形容成“和氏璧”,它在被翻开发现之前看上去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甚至是破石头,但剖开后才发现里面是真正无上的璞玉。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它作为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珍宝,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并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仍然散发着它不朽的光辉。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我国中医开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医的传承更是面临着“断档”危险。中医需要传承,就离不开人才的培育,为深化了解中医文化及现代中医培育体系,《健康之友》记者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幸采访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翟双庆,希望通过本次采访,使更多人了解中医文化从而重视中医人才的培育。《健康之友》: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做一名中医老师?翟双庆:在我心中最崇高的两个职业一个是医生,另一个就是老师,医生可以挽救病人于水火,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两个职业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值得人们尊重,所以我选择成为一名医生是因为我个人对医学的兴趣和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向往。我的家人也尊重我的选择,所以当时高考志愿选择的都是医科类院校,最终也是以优异的成绩有幸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录用。我是 1980 年考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在 1985 年本科毕业考取了讨论生,在 1988 年讨论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内经讨论室工作,并开始从事《黄帝内经》的教学工作直至今日。《健康之友》: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历史渊源吗?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 1956 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 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 年,与中国中医讨论院合并;1977 年,两院分开,恢复独立办学;1993 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 年,入选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 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24 年,入选国家“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24 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3 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现有 3 个校区,分别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