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进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进展摘要: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然而,这样优秀的民族文化却在当今飞速进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逐步衰落, 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面对这样的局势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弘扬传统的民间艺术?本文以云南大理白族扎染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为切入点,集中分析了民族手工艺的生存进展趋势,力图为优秀的文化传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大理白族;民族民间工艺;经济全球化;生存与进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24)09023401 一个民族的民间工艺是在历史的积累中形成的,保存了这个民族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感情等各个方面。随着时间的进展这些民间工艺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成为了一种历史的文化遗存。而另一部分还保持着活力作为民间生活形态的一部分存在,对现实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进展,现在社会的进展速度远远的超过了民间手工艺的进展速度。导致了这些在漫长岁月里缓慢成长的民间艺术渐渐跟不上了社会大环境下的进展速度。社会工业化大机器生产带来了廉价的工业制品,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所需。但是,也正因为这样飞速进展的工业化严重的影响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的进展空间。使民族民间工艺逐渐散失了其立足之地。比如,现在的彝族、苗族的民族刺绣服饰里装饰性的挂件已经被工业生产的塑料装饰所替代;白族的植物染色技术也被更高效的化学染剂替代。工业化的飞速进展使大部分民族民间工艺逐步衰落、消逝,民族民间工艺未来的进展趋势不容乐观。笔者以大理白族扎染工艺为例,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导致民族民间工艺衰败的原因。 一、云南大理白族扎染的进展现状 扎染,俗称杂花布,即结扎染色工艺,古称“绞缬”、“撮缬”,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三大印花技术之一。先秦典籍《周礼》中就有不少关于染人染事的记载。当代中国扎染制品在江苏南通、四川自贡地区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制作厂家,但真正保留纯朴、完全依赖手工制作的民间扎染工艺也仅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区才能见到。①大理白族扎染工艺采纳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有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