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进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动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动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进展不可持续。经济进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进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进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实行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进展、协调进展、绿色进展、开放进展和共享进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进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进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进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