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梅戏历史的讨论与思考摘要: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诚如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所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很多,流传至今据统计尚有 360 余种。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在百姓劳动生活和歌唱娱乐中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崭露头角,8 次获中国戏曲最高奖项“梅花奖”,在中国戏曲进展史上垒起了一座光耀梨园乡里的艺术高峰。2024 年 5 月 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介绍了传统黄梅戏的声源、兴起与鼎盛以及现代黄梅戏面临的挑战。关键词:黄梅戏;起源;兴起;鼎盛;挑战1 传统黄梅戏的起源、兴起与鼎盛关于传统黄梅戏的起源兴起,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清乾隆年间,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怀宁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采纳安庆方言演唱说白,逐渐进展成为一个新的剧种,时称黄梅调、黄梅戏,如同西皮二黄合流产生京剧一般。传统黄梅戏的题材风格,按一位川剧现代掌门人的风趣比方:京剧是帝王将相,越剧是才子佳人,那么黄梅戏就是芸芸草根众生。青青的草根性就是传统黄梅戏的基本风格,也是最贴近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一个艺术样式。传统黄梅戏的主要特点从比较的角度看:第一,在声腔方面,假如说假声小嗓、考究难学是京剧声腔的一大特色,那么黄梅戏声腔就显得淳朴清新、细腻明快,特别是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学唱,受普通百姓欢迎。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系有花腔、彩腔、主调。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的常用唱腔,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重要的唱腔,曲调庄重严肃、优美大方。第二,在音乐方面,早期黄梅戏无音乐伴奏,后来采纳堂鼓、钹、锣等打击乐,同时伴以人员帮腔,即所谓“三打七唱”。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的音乐伴奏体系。第三,在表演方面,京剧是程式化、脸谱化,黄梅戏则是载歌载舞、活泼自然、质朴细腻。黄梅戏角色行当早期有“七忙八不忙”之说,有“二小戏”“三小戏”模式。后期正旦、老生、老丑的借鉴产生,突破了小丑、小生、小旦“三小戏”格局,为本戏的产生制造了条件。角色多了,但限制却不很严格,虽有分工亦可兼扮。第四,在早期剧作方面,有流传保存至今的经典剧目“36 大戏”“72 小戏”,它们多为反映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草根众生“葷素”交杂的生活追求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