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冷战爆发为止苏联实施的和平共处政策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吗?绪论冷战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最令人嗟叹不已的后果之一便是苏联的解体。苏联是怎样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呢人们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往往沿袭冷战时期的究责思维,停留于政治学的层面而未能上升到史学的高度来进行分析。鉴于此,本文试分析冷战爆发为止苏联对西方政策的进展沿革,以期有所补益。20 年代--和平共处弱固不可敌强,作为资本主义大洋中一座孤岛的苏俄政权正是这种处境,其建国伊始所颁布的《和平法令》提出,本政府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使各国最高人民代表会议完全可能召集起来最终批准和约条件。该法令通篇引用西方的民主、民族概念而极少触及意识形态矛盾,表露了谋求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党也在制定新的党纲,与共产主义理想相悖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写入党纲,为何做出这种决定列宁的解释是:既然各个民族还处于从中世纪制度进到资产阶级的民主或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进到无产阶级的民主的道路上的不同阶段,那么我们党纲中的这个原则便是绝对正确的.列宁认为当前各个不同阶段应该和平共处而非一决胜负。在建国初期朝不保夕的绝境之中,苏俄甚至不惜牺牲大片国土以求取与德国的和平共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当然与此同时苏维埃政权也曾做过的输出革命的冒险尝试,尤其是对波兰的反攻,但是最后在 1922 年底于沙俄版图内成立了苏联,这是在实践上对和平共处宣言的重大履行。但苏俄的和平共处愿望并不能得到认可。1921 年底苏俄照会英、法、意、日、美五国政府:为了消除战争危险和进展合作,同意对其他国家及其国民承认 1914 年以前沙皇政府所借的外债,条件是给予俄罗斯政府优惠条件,保证停止威胁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安全及友邦远东共和国,并缔结最终的全面和约,承认苏维埃政府。苏俄的求和意图十分明显,但是在随后 1922 年 4 月召开的热那亚会议和 6 月召开的海牙会议一再被拒绝。1922年 9 月 12 日和 24 日苏俄又两次发出照会,要求参加洛桑裁军会议,11 月出席了会议,12 月苏俄又于莫斯科召开邀请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裁军会议。这两次会议上苏俄的建议还是被一再拒绝,在洛桑会议上甚至遭到了寇松的最后通牒,不过苏俄还是自行在短期内将军队由 500 万削减到 80万。西方的顽固态度说明,意识形态矛盾是客观实际的存在,不能被苏联人主观的求和声音所掩盖。不过西方国家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