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是高等学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纲要课与概论课、根底课、原理课共同构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纲要课以史实为根本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纲要课的课堂教学。考察绍兴徐锡麟故居的例证,较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关键词]纲要课;历史文化资源;绍兴;徐锡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是高等学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纲要课与概论课、根底课、原理课共同构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开展和未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这就对讲授思政课的高校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每一个思政课老师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具体到纲要课的教学,必须首先对纲要课的学科特点有精准透彻的把握,然后采纳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特点,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纲要课以史实为根本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纲要课的课堂教学。下面从绍兴为纲要课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利用绍兴历史文化资源上好纲要课、学生考察徐锡麟故居的教学效果来论述。一、绍兴为纲要课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纲要课的学科特点,需要可感的历史文化资源来为理论提供支撑,老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城市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与教材结合的重点案例来分析。〔一〕纲要课的学科特点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特点,也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纲要课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其他思政课程以理论为根本元素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纲要课以史实为根本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4 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为讨论基点[1],纲要课的史实特点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材的整体逻辑体系根据时间排列。时间是历史的根本特征,教材的十章内容从时间的跨度上,从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贯穿中国近现代的各个开展阶段。第二,教材每编的综述是对这一阶段历史的高度总结。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是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八十年历史的概述,包括中国社会性质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