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人间世守拙赤子情感谢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及国内讨论机构的通力合作。“我们国家的第一台大计算机,是领导人亲自批准从国外引进的,耗资近百万美元。”大型计算机设备的问题解决了,制造超晶格要用的设备还没着落。“超晶格的相关设备,国际上对中国是禁运的。那时候,我们所的教授和物理讨论所的教授就一起想办法,跟沈阳的一个仪器厂合作,搞了一两年,总算研發出了我国第一台分子外延设备。”在人才、设备都到位的情况下,中国的半导体物理讨论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那几年进展得很快,我们发表的文章在国际上都是靠前的、领先的。”除了学术文献作为佐证,夏建白说,把国际会议搬到家门口更足以说明世界对中国半导体领域进展的认可。“1992 年 8 月 10 日至14 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进行了第 21 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各大媒体争相进行了报道。而举办这场全世界半导体物理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也让中国半导体物理讨论拥有了更为充分的国际话语权。古道热肠求新求异2001 年,62 岁的夏建白因贡献卓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此前近 20 年的时间,他都在忙着与超晶格电子结构的平面波展开方法、量子球、量子线及空穴隧穿理论打交道,忙着出国深造,忙着写书、做文章、传播半导体物理。受国内领域讨论的启发,他在国际上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空穴共振隧穿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计算超晶格电子结构的有限平面波展开方法,编写的专著《半导体超晶格物理》《现代半导体物理》等在行业内及高校院所课堂上都很受欢迎。当选院士后,他说,除了做讨论,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也更重了。而秉承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态度,他还是想做些创新性的工作,尽管难度大、工作强度大,还极容易受国际权威的质疑。“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鼓舞做 0 到 1 的工作,国际上没有的就是 0,没人做,我做,我就希望带学生做这种工作。”夏建白带的学生不多,讨论生算起来只有 20 多个,其中还有和别的导师一起培育的。但令他颇为骄傲的是,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者小城市,每个人都很有出息。“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出了创新的工作,也帮助我完成了承担的科研任务,我们都得到了共同的提高。”2024 年—2024年,夏建白三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里边有他自己牵头的项目,也有他的学生主导完成的课题。坚持创新,开展别人没有做的工作,他不仅自己做到了,还让学生也做到了。学生教育离不开的学习。“黄昆先生教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