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公元前 3200 年,考古学家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板文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种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有时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表达,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天加水表示下雨,鸟和卵合起来就表示生等。后来又进展到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大约在公元前 2500 年,苏美尔已进展为表词音节文字,即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这也是社会进展的必定结果。从公元前 3000 年起,苏美尔连年征战,统治者为给自己歌功颂德,记述征战过程的铭文逐渐增多,这时常常会碰到一些专有名词,如攻占的城市以及统治者的名字,为把它们区别开来,就开始使用发音符号。发音符号比表意符号又进了一步:一是符号的数目减少了,二是发音符号还可以表达图形符号无法表达的介词、副词以及词格、词首、词尾等文法和语法结构。这样表达的语句意思更加确切。经过这些变化,苏美尔的文字体系逐渐完备。苏美尔人在简化象形符号的过程中,开始逐渐用楔形符号代替象形符号,最终创立了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的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适合书写较短的、直线的笔画。由于书写时用芦苇角或木棒角按压,在按压的地方印痕较宽、较深,抽出时留下的印痕则较细、较窄,这样,这种文字符号的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就像木楔一样,楔形文字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楔形成为文字的标准字型后,以后在石块上刻写,也同样刻成这种形状。 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是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苏美尔语的语言体系独一无二,在字词、文法及句法构造上自成一格,苏美尔语存在时间比较短,在巴比伦王汉谟拉比执政后便成了死语,不再通用。只有祭司们在进行宗教仪式时使用,有些类似拉丁语。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进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纳了这种文字。公元前 1500 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的条约都使用楔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