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摘要]高等教育质量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介绍世界上几种典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现状,从政府、保障主体、中介组织、高校定位等方面对我国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质量保障模式高等教育启示与借鉴高等教育质量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1999 年的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进展规模迅速扩张,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展,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于高校内部,却也离不开外部的支持、监控和指导。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2024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可见,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必要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及其特征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也各具特色。根据不同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机构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为四种,即欧洲大陆模式、英联邦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2](1)欧洲大陆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等教育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同时国家的控制集中在高等教育的输入端,如学校的举办、系和专业的设置、高级学术人员的任命、资金的投入、学生入学条件的确定、课程的范围、考试的命题等。同时,国家还设置机构监督和控制高等教育质量。这是一种学术权力占统治地位的模式,而且学术权力主要集中在教授手中。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体现了教授治校、弘扬学术自由的传统,有利于高校内部基层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制造性。(2)英联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直接控制比较少,大学享有比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大学的教育质量控制机制很大程度上由大学自己开发,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准则,依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教学人员、学生、课程并授予学位。大学权力是教授行会及行政人员适度影响的结合。这种模式的权力竞争主要存在于高校内部,每个老师群体都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权力,这些群体之间以及所有大学行政人员、董事和老师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自 20 世纪以来,英联邦模式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有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