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教学中培育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大类。在自然教学中,老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能力的培育。1.培育学生的不完全归纳推理能力。所谓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在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简单枚举归纳(不完全归纳的一种)时,要注意多举一些事例,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其训练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对每一事例的属性或特征做出正确的推断,然后上升到一般推断。例如教学“金属是否容易导电”时,老师应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金属进行实验并做出推断,再得出一般结论。推理过程是:铁钉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铁容易导电;铜钥匙接入电路灯泡亮了,说明铜容易导电;铝丝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铝容易导电。由此可以推断:金属容易导电。由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所得结论不一定真实。为了检验它的真实性,老师可以让学生再对其他一些金属物体进行检验,只要没有发现反例,就说明“金属容易导电”这个结论是正确的。2.培育学生的完全归纳推理能力。所谓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中每一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必定性推理,在应用这种推理方法时,应当注意:推理的前提必须对某类事物的所有对象的情况一一作出判定,决不能遗漏; 同时,前提所判定的事物情况必须真实可靠,不能有一个是虚假的。如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会先认识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又通过实验认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在此基础上,老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归纳推理:所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所有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由此可以推断出: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上推理即完全归纳推理过程,这种推理的前提考察了浸在水中所有物体的全部情况,所作出的断定没有遗漏,而且所断定的情况又都是经过实验所证明的,因此所得出的“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结论是真实的。3.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给学生归纳推理的方法。(1)“求异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2)“共变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水温高低高锰酸钾溶解快慢30℃慢50℃较快80℃很快由此可以推断:温度越高,高锰酸钾溶解得越快。这样边实验边引导推理,既能培育学生的对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