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职业能力的工学结合网络系统设计摘要:工学结合培育模式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改革。如何切实落实世界先进的德国“双元制”模式,提高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然而,我国现有的工学结合模式却是旧酒装新瓶,很难落到实处。引入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基于关键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教改经验,结合最新的移动终端技术,设计工学结合网络操作系统,无论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还是提高老师工作效率,满足企业行业的岗位需求,减少环境污染排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关键词:工学结合关键职业能力操作系统设计我国正处在加快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进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中国也不例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提出了五项改革,把深化人才培育体制改革排在第一位。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一、现状分析基于德国“双元制”理念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突出关键职业能力训练,将教育和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学的质量标准给予了新的内容。但是,教学模式创新并不意味着具体的教学方法创新。如经贸类“工学结合”教学仍是“旧酒装新瓶”,和未实行“工学结合”前相比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具体来说,特点如下。(一)老师指导未突出能力训练(二)学生实习目的较盲目由于企业对机械类和经贸类学生的岗位需求量不同,学生找工作以分散为主。学生实习前普遍撒网找工作,找到工作后忙着完成订单、生产、质检等工作任务,但对于自己在实习前要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实习中如何提高、实习后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未来职业前景却缺乏必要的思考和锻炼。(三)考核标准模糊,考核结果短视化考核项目一般分为学生实习报告、实习工作单位评价、指导老师评价三项。各个项目未明确考核标准,导致每个老师的评价标准不统一,为考核不公平制造了机会。而且,老师考核结束后只是给学生打分,不与学生沟通反馈,未肯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及尚待解决的问题。(四)实习记录过于笼统(五)现有系统功能欠完善2024 年初,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用浙江某学院设计的工学结合实习系统试运行,试运行期实施纸质和网络双线操作。单纯就该系统功能而言,仍沿袭传统学生周记、总结形式,老师考核仍是传统的评语加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