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绑架事件中的群体心理分析一、网络道德绑架同时,网络道德绑架名人又是最为常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网民用极强的个人爱好和个人道德标准,对他们不喜爱的涉事名人进行道德绑架,如到名人微博下留言,又或是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声,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进行道德绑架,指责甚至是言语暴力。对于这些用个人观念、想法约束他人的行为,通常会造成更大的舆论对立与撕裂。二、大学生与网络道德绑架(一)相关性对网络道德绑架事件的关注程度与个人上网习惯有关,常常上网浏览资讯的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绑架事件的关注度会更高。对网络道德绑架事件的关注程度与个人兴趣有关。对某领域或行业有兴趣的受访者,会对发生于该行业的道德绑架事件关注度更高,对网络道德绑架事件的关注程度与其专业有关。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会更加关注类似的事件,敏感度也更高,而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反而关注的程度相对低。(二)参加度在事件与个人价值观严重相悖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加容易参加网络道德绑架(点赞或评论)同时,大学生更倾向于与朋友、同学讨论沟通网络的道德绑架事件,且当周围的人表达出对该事件的兴趣后,他们讨论的兴致会更高,以及更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大学生不在网络上参加道德绑架事件的讨论、评论、点赞和转发与其网络状态有关,大部分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呈现潜水状态。(一)自己人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有信任感,接受程度也越高。在网络道德绑架事件中,大学生通常会有极强的代入感,什么让他有切肤之痛、感同身受,什么就能让他更能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建立在代入感和情感共鸣基础上的网络道德绑架,往往更能触及大学生的同情心。在感性高于理性的评价标准下,事实的真相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时,哪一方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舆论天平就会倾向哪一方。(二)宣泄心理大学生的学业、就业压力大,负面情绪多,而网络的匿名性则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宣泄口。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宣泄负能量,轻的则是吐槽,严重的则是谩骂。而网络又是一个自由度和宽容度极大的舆论场,对他们来说泄愤的成本几乎为零。大学生确实有满满的抱怨和不满,利益的重新分配和阶级的固化,常常会使他们感觉社会的不公,自我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不同的矛盾就会长期积累,假如得不到有效的排解与疏导,碰到合适的导火索,就会一触即发。(三)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媒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