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课堂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摘 要: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着脱离现实的致命伤,道德案例教法的优势就在于聚焦现实,其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发挥道德案例教学法的优势,需要在道德案例的选择、道德案例的引入和道德案例的讨论等环节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大学生;道德教育一、脱离现实——传统大学生课堂道德教育的致命伤高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其中的主干课程。另外还有其他各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进行的道德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灌输式、知识传授,由于教育内容脱离社会,教育方法脱离大学生的实际,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已成为大学生课堂道德教育的致命伤。(一)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大学生课堂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由用来培育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和道德法律规范等组成的一个体系。在传统课堂上,我们传递给学生的往往是经过层层筛选、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不容置疑的道德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呈现给大学生的是社会美好、善良但非真实的一面。真实的社会却是一个充满真假、美丑、善恶的冲突世界,并非课堂教学所展示的那么美好。在价值多元的开放社会里,大学生不再是生活在真空似的象牙塔里,而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在家庭、社会的耳濡目染下,大学生对人、对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理解和推断。假如我们的课堂道德教育还是对现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大学生当成无知的孩童,带领他们只顾沉醉在美好的道德生活的描述和勾画中,那我们的课堂道德教育就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传授的理想的道德原则,就会在遭遇现实时不堪一击,教育效果显得苍白无力。这种重理想轻实际的道德教育内容必须加以改变。(二)道德教育方法脱离大学生实际良好的道德素养不可能从内部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部加以灌输。高校需要通过德育课堂教学这种教育的主渠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的理论、讲解道德法律规范。但道德的灌输不应是枯燥单一的理论说教。在传统的“一言堂”式的道德教育课堂上,老师对道德理论的讲授往往照本宣科、不求创新,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道德知识,对道德学习缺乏参加和热情,其积极性、主动性、制造性受到了压抑。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民主观念较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