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的“朋友圈通常来说,天文学讨论宇宙本身以及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其讨论内容是随着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而不断深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交叉,形成了一个不断进展、有趣的“朋友圈”。“幼年”的天文学远古时代没有电灯和手机,没有高楼和汽车,也没有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那时候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生活在大自然中,他们看到头顶壮丽的日月星辰,不禁会感到敬畏和好奇。敬畏使得太阳、月亮等天体被当成神灵一样的存在;好奇则驱使人们记录和讨论这些天体的运行规律。于是,天文学诞生了。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加速了人类的知识积累进程。在长期积累的天文观测记录中,人们逐渐发现了日月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天象。对天象的预测不仅强化了天文在神话和宗教中的地位,也使得天文从高高的天上来到人间,天文学的“朋友圈”因此多了一个小伙伴,叫作“占星术”。占星术的英文单词(astrology)来自希腊语,带有“astro-”的前缀,而天文学的英文单词(astronomy)也带有同样的前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天文学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带“astro-”这个前缀的名词。占星术的占卜语言也许可以含混模糊,但是河水泛滥和耕种的时间却需要追求精准。于是,数学也加入了天文学的“朋友圈”,从此,数学和天文学一直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六十进制的计数法,在天文学领域中与十进制共同使用。我们现在可以简洁地用赤经和赤纬的度数来说明天体的位置,就得苏美尔人的这套计数方法。古代希腊人将几何学引入天文学,他们发现大地是球形的,并计算了地球的大小。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时要有一套较为精确可靠的历法体系。同时,中国传统中对天象重视,也给予了历法和天文观测科学以外的重要含义,使得制定历法并预测日月食等天象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任务。受古代社会进展和观测条件的限制,那时候的天文学有很多在今日看来是完全错误但仍然很有意思的概念。比如,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由大象和巨龟驮着的,这两种动物在印度都有分布,大象的力大无穷和龟的稳健长寿,恐怕给古代印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代希腊人曾以为大地是漂在海上的圆盘,希腊在地中海边上,航海业至今仍很发达,因此古代希腊人对海有感情就不奇怪了。古代中国人显然对大象或者大海没有什么感觉,而是信任天圆地方,还把这种观念运用到了铜钱铸造上。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