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理解“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如何理解“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_第1页
1/2
如何理解“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_第2页
2/2
如何理解“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如何理解“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原文: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世说新语·品藻》 翻译: 桓温年轻的时候就与殷浩齐名,所以常常有竞争之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说:“我已经和自己打交道很久了,宁愿作我!” 背后的故事: 桓温柔殷浩,很小的时候就是一对“共骑竹马”的好朋友,他们生活在东晋时期。 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勇猛威武,又是忠良桓彝之后,因此被召为晋明帝的驸马。 朝廷封他为徐州刺史,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 庾翼病逝后,他又出镇荆州,都督六州诸军事,彻底掌握了东晋在长江上游的兵权。 可谓是当时的“人生大赢家”。 而殷浩“识度清远”,少有美名,尤善清谈玄理,所以,深受当时风流辨士们的推崇。 起初,他执意隐居荒山,整整十年,任何人征召他、请他做官,都坚决不出。时人以为“奇货可居”,纷纷把他比作当代的管仲、诸葛亮。甚至有“深源(殷浩的字)不起,当如苍生何”的说法。 最终,因为当时辅政大臣司马昱恳切言辞的感召,殷浩才决定出山。 由于他有极高的声望,又能让朝臣钦服,所以,被司马昱视为心腹。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永和三年(347 年),这一年桓温溯江而上,消灭了长江上游的成汉政权,权势、声望变得空前强盛,就连朝廷都不敢不对他忌惮三分,生怕他尾大不掉。 司马昱为了抑制桓温,只好搬出此时担任扬州刺史的殷浩来,让他与桓温抗衡。 于是乎,桓、殷两人从从小的朋友变成了一时瑜亮,彼此猜疑,相互不和,形成了当时朝廷的两股势力。 永和五年(349 年),东晋对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势大乱。 鉴于大好机会,桓温请求北伐,甚至已经做好了进取的准备。但此前,因为桓温在自己的治地自行募兵、调粮,已引起朝廷对他“不臣之心”的猜忌(实际上,此时的朝廷也不太能指挥得动他了),所以,朝廷不理桓温请求,而派外戚褚裒北伐,结果失败而归,褚裒也羞愧而死。 永和六年(350 年),冉闵称帝,与后赵分庭抗礼,北方形势更乱。桓温再次请求北伐,屡次上表,朝廷还是爱理不理。于是,桓温亲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做出逼宫之势。这可吓坏了司马昱。 为了防止桓温坐大,危及中央,司马昱再一次错误地把北伐的任务交给了一介文臣——自己最倚重、信任的殷浩。 文臣掌兵,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此后几年,殷浩数次北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如何理解“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