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下表反映了 1936—1938 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 年为 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四 36 年1937#-1938 年林纺织业10081-76S-8面粉业10077.g72.5机器业100斬 65S,0咨业平均10085.百74.9① 民族工业逐步萧条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③ 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下图是近代中国轻工业生产月平均指数增长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3•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1898 年,他创办机器纺纱厂,取名“大生”,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反映张謇()A•托古改制的策略B•实业救国的志向C•民主共和的追求D•节制资本的主张4•下面两图是 19 世纪中后期晚清进口洋棉、洋纱、洋布情况变动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洋纱和洋布进口量持续呈上升趋势B•洋布价格变动与进口总量趋势完全不同C•洋纱进口总量与价格变动完全一致D•洋棉进口总量增加,价格呈持续下降趋势5•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出现在()A•东南沿海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直接原因是()A•迫于列强的压力B•决定实业救国C•洋务运动的推动D•解决财政危机7•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A•民族工业体系逐渐独立完整B•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C•近代工业形成对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D•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8•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B•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C•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9•读《1871 年和 1881 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年517.2244.棉布(万匹)1221.11493^122A.棉纺织品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B•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在不断增加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10.下图为 1920 年与 1936 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