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道教石窟造像艺术和宫观造像艺术道教是发源于东汉时期,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道教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其崇尚和朝拜佛像的礼仪对道教礼仪的进展产生了很大的刺激和启发,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斗争日趋激烈,道教为了寻求自身的生存和进展,加强宣传手段来对抗“以像设教”的佛教,原本不注重礼拜形象的道教也开始利用艺术形象来感染教徒。到了宋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统治者开始大力支持和宣扬道教,道教造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及至元朝,虽然统治者已更替,但民间崇道和制作道像的传统依旧在延续。宋元时代,道教造像艺术已经达到十分高超的水平,宋元的道教造像艺术,标志着中国雕刻艺术已经完全进入了成熟阶段。石窟造像艺术一般指的是在天然山体岩石上,通过雕刻而成的造像艺术,基本以石雕为主。而宫观造像一般指立于祠堂,道观中供信徒膜拜的木制、泥塑甚至铸铜、铸铁的造像。宋元石窟道教造像艺术大足石刻道教造像表现形式上,除主像的冠戴服饰,手握法物,依照道教法律规范外,有许多地方都在模仿佛教造像艺术,例如造像纹饰方面,还有护法神像的借鉴,道教造像中的护法神与佛教造像中的天王和毗沙门天王一样,都是以当代的高级将领为原型雕刻的。除此之外,大足的道教造像更多的是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出传统的民族艺术风格。道教造像中的三皇、玉皇、东岳、紫微大帝等尊神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他们脸型长圆,前额宽阔,面颊丰颐,下颏略作双重,穿着帝王服饰,神态庄严肃穆。这些形象实际上就是以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形象为原型的。在绘画与雕刻二者关系的有机把握上,大足石窟表现出特别的匠心独具。在善于继承北方中原石窟艺术精华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挥着南方摩崖石刻优势,使冷冰冰的石头不仅流淌着热情,更呈现出了无比深邃丰富的意境美。宋元宫观道教造像艺术宋元道教宫观中都安置神像雕塑以供崇拜,由于历史变迁与人为破坏,存世的造像已经不多,但其中不乏珍宝,许多祠庙中就供奉了道教的神灵,祠庙原本是为纪念历史人物而设,北宋统治者为扩大神仙体系,把许多原来民间就有的对山川湖泊和神仙传奇等对象的崇拜纳入了道教体系。在宋元宫观道教造像艺术中,山西晋城玉皇庙的造像无疑是代表之一。玉皇殿中的玉皇大帝造像,高 2.62 米,双手执珪,端坐于须弥式靠椅上,气宇轩昂,端庄严肃,仿佛人间帝王。在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