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版画“物质性概念的再认识版画有物质性吗?毫无疑问,任何绘画作品都有其物质载体。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怎样的“精致小巧”,它都是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既有“广延”,又有“重量”,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品”。所以版画有无“物质性”,答案是肯定的。版画创作的间接性特征决定了它不是可以直接描绘产生的艺术,而是需要经过一定的媒介转换来实现其艺术价值。这一特性,一方面加深了版画的“物质”标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们对于版画“物质性”概念的某些曲解。时至今日,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物质媒材的摄取变得愈加方便。在这一环境下,版画艺术在猎取营养的同时,也饱受着一定的冲击,正在失去往昔的“魅力”;或是走向“数码图像”、或是掉入“材料”陷阱。艺术所要求给予的特别的“内涵”,在大量的物质材料面前,变得举步为艰。以上种种在给我们带来困惑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发现并利用物质材料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一、对于版画“物质性”概念错解原因的分析图 1《天界》图 2《无限》二、“物质”背后的深层内涵古往今来对于绘画“物质性”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克罗齐就说:“我们在心中做成了文章,明确地构思了一个形状或雕像……表现品就已经产生而且完成了,此外并不需要什么。”他还认为传达只是机械的制作,而制作产生出来的也不是艺术品,“不过是再造或回想所用的物理的刺激物”(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P59,外国文学出版社 1938 年版)。其言外之意即是对绘画“物质性”的否定。表现主义美学家科林五德也坚持认为绘画艺术只存在于想象之中,而否认绘画的物质性存在。在他看来,正如琴键和空气的震动只不过是听觉的刺激物,而听觉经验才是真正的音乐旋律一样,只有存在于我们的审美经验或想象中的色彩才构成真正的绘画作品;绘画艺术是心理性的存在,而不是物理性的存在。与之相反,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坚持绘画的物质载体的意义,她以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为例,证明绘画作品必需依赖物理材料才能实现其价值。她说:“确实,这幅画不是绘在墙壁上的,而是达·芬奇用颜料在潮湿的泥灰上制造的幻想。说来遗憾,画上的颜料大部分已经剥落;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保存下来了,使这个幻想得以流传,因此这幅画一直还存在着。假如时间把最后淡薄的色素积淀也冲刷净尽,这件艺术作品就消逝了,无论什么人对它的生命意义——它所表现的情感的和谐记忆多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