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诊疗指南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诊疗指南_第1页
1/7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诊疗指南_第2页
2/7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诊疗指南_第3页
3/7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诊疗指南概述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transcarbamylasedeficiency,OTCD)是尿素循环障碍中最常见的 一 种 遗 传 性 代 谢 病 , 是 由 于 鸟 氨 酸 氨 甲 酰 转 移 酶(ornithinetranscarbamylase,OTC)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以高氨血症为主要表现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本病又称为“高氨血症 2 型”属于 X 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代谢病。病因和流行病学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TC)是一种线粒体酶,在胞质中合成。转入线粒体后,将氨甲酰基磷酸和鸟氨酸催化转化为瓜氨酸,再运输至胞质参与尿素循环的其他生化反应。一方面由于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Xp2.1)基因突变,导致 OTC 活性降低或者丧失,瓜氨酸合成障碍,尿素循环中断,使得尿素不能正常代谢,出现高血氨,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血、尿中多种有机酸代谢异常。另一方面,由于瓜氨酸合成障碍,大量的氨甲酰基磷酸进入胞质,增加了嘧啶的合成,抑制了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活性,导致乳清酸在体内蓄积,尿中乳清酸排泄增多。高血氨对神经系统有较大毒性,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引起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多,这是神经系统损伤的基础。本病的平均发病率为 7.1/100000,早期估算的 OTCD 发病率为1/14000 活产儿,因为该病为 X 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代谢病,男性患者较女性多见。临床表现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患者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发病。临床主要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早发型主要发生在男性杂合子患儿一般在新生儿期发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病情凶险,因血氨升高,使得大脑广泛性损害。出生时可无异常,生后数天即表现出易激惹、嗜睡、拒食、呼吸急促和昏睡等,可迅速发展为痉挛、昏迷和呼吸衰竭。如果不给予紧急处理,很快发展成遗传代谢性脑病,并常在刚出生的 1 周内死亡,幸存者多遗留严重的智力损害。晚发型多发生在较大年龄的患者中,可以是半合子的男性和杂合子的女性,临床症状相对轻,且表现多样。儿童期和成人期发病的患者多表现为慢性神经系统损伤,如发作性呕吐、头痛、行为异常、谵妄、精神错乱等。患者可有肝大、反复癫痫发作、生长发育迟缓、行为异常等临床表型。尽管晚发型症状较轻,但是在疾病、应激、高蛋白饮食等环境因素应激下会诱发高氨血症的急性发作而威胁生命。杂合子女性携带者多数终身无症状,少数发病,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性,既有早发型,也可表现为晚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诊疗指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