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讨论论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素养是人的全面素养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小学生缺乏经验,对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上心理弯路。只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全面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作为一名小学一线老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沟通。一、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进展的环境作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责任的老师,无论学生做出了什么样的行为,老师都应当接纳。应当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老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仍然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并且同意帮助他们,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安全、愉悦、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得开放、宽松、积极。二、提高老师的心理素养老师心理素养的健康直接关系着学生心理素养的健康。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心理素养。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一些老师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老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老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 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老师。有些老师有时会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夫妻吵架、孩子惹了事,就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损害。老师的职业特征要求老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老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此外,教育部门要将心理学知识的培训纳入老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聘请有关怀理学专家,实行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培训,使每一位老师都掌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