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新剪纸教学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它没有消融在时代的长河中,而是以独树一帜的方式和美好祥和的寓意,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将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融入到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中,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追求自我进展的真实心声。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就可以制造出形式多样的形象,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本身就充满吸引力。那么,在美术课堂中,制造性地开展更具活力的剪纸教学,传承民间艺术,进展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美术实践制造能力,就成为广阔老师深化讨论的一个课题。一、设境:给剪纸安一个家寓情于境,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惯用手法。这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的,小学生的认知模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很难对抽象、高度概括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将教学内容放置在特定的、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容易激发他们对“剪纸”这类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以生活的角度拉近他们与“剪纸”的距离,为剪纸教学创设一个合情合理又趣味多样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生活话题等形式,为有些陌生的剪纸教学安一个充满童真色彩的家。在小学三年级美术《剪纸》课上,为了轻松活泼地导入“剪纸”这个教学主题,利用儿歌《剪窗花》创设教学情境。在导入环节,首先播放《剪窗花》的动画视频,在朗朗上口的童谣中,学生很快就被跳跃的旋律带动起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拍起了节奏,有的学生则跟着歌谣唱了起来。在“窗花”这个最典型的剪纸形象中,学生很自然地将关注焦点放在剪纸上,通过欣赏与动手相结合的方式,向剪纸学习迈出第一步。通过歌谣情境的创设,剪纸教学的开展变得顺其自然,学生在欢快的、充满童真趣味的歌谣中,自然地走进民间艺术剪纸教学中,不仅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促进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二、合作:给找一群伴剪纸这项民间艺术的学习与探究对于小学生而言,熟悉又陌生,在幼儿园阶段,不少学生就有动手剪纸的学习经验,但对“剪纸”本身却知之甚少。为了降低剪纸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探究性,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帮学生找一群伙伴,鼓舞他们在互帮互助、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开展剪纸探究活动。在课堂实践中,老师尝试把学生的个体活动转变成小组的集体探究,以合作的力量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在教学三年级《剪纸》中“折剪技法”这一部分时,折剪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方式,它以对折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