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用摘 要:随着 202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公布施行,我国非遗保护驶入快车道。山东枣庄历史文化悠久,非遗资源丰富。本文在肯定枣庄非遗保护成就的基础上,梳理分析了枣庄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形成了具有枣庄地方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与活用路径,希望该路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进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一、引言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更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界的精英分子大力呼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理念在社会和民众之间萌芽、扎根并日趋成熟。提起文化遗产的保护精英,我们十分容易想起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初开始,冯氏便投身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凭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和文明自觉,冯氏慷慨解囊,出版了许多遗产保护的书籍,做了诸如古村落保护、旧城改造等遗产保护的实事,向社会、向政府呼吁、宣传遗产保护的理念。除有目共睹的遗产保护功绩之外,笔者认为冯骥才通过个人的努力,更新了民众和社会对待文化遗产的观念,这方面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作为齐鲁文化发祥地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亮。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山东审时度势,很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如 2024 年开始,山东进行了全方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首创“四个一”普查评估办法,该办法后来成为国内可复制的样板。截至目前,山东共 173 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位居全国省域单位第二名,省级名录 751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面,全国共 3068人,其中山东 104 人,居于国内前列。二、枣庄非遗保护现状枣庄地处山东省南部,历史文化悠久,是北辛文化、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先秦时期已散布有薛国、滕国等 7 个小国。枣庄是造车鼻祖奚仲故里,墨子文化蜚声海内。迦运河(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流经这里,孕育了台儿庄独特的运河文化。作为承载文明、沿袭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庄地区同样分布广泛。据枣庄市文化馆的介绍,自 2024 年以来,枣庄共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琴戏(戏曲)和鲁班传说(民间文学)2 项,省级项目 31 项,市级项目 252 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 人,省级传承人 21 人,市级传承人 55 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基本成型。枣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