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自特点的比较,探究二者融合,从而使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都能发挥其优势,弥补缺乏,寻求二者的最正确契合点,构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育模式,促进中医教育事业的开展。【关键词】师承教育院校教育融合中医人才培育模式在中医教育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具有完善的人才培育方案和课程体系,能够完成中医人才的规模化培育,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却难以实现。师承教育强化学习中医经典,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因学生师从个人,其结构会有所局限,且难以规模化地培育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因此,如何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开展规律,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已成为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探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一、师承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一〕特点在中医开展历程中,师承教育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带教老师在学生跟师过程中,通过口传心授将中医根本理论和临床经验等手把手传授给学生,学生那么通过诵读经典及临证方式跟师学习。因此,其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中医经典,秉承传统文化。中医经典反映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的精髓,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经典著作,无论在传统或现代中医教育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为夯实学生的中医理论根底知识,带教老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诵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同时,“凡为医者,需略通古今”,师承教育要求学生对古今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第二,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育辩证思维。师承教育中,学生始终跟随带教老师,师徒互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学生有非常多的时间能够直接接触病患,在临床实践中培育辩证思维。第三,良师因材施教,立足言传身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师承教育中,带教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特长因材施教。〔二〕局限性尽管师承教育在中医人才培育中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难以博采众长,全面开展。师承教育中,由于是跟师学习,存在学术保护的思想,一师之技、一家之言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中医思维等有所局限。第二,师承教育没有标准化的标准和统一的制度,所授内容及教学方式都以带教老师的个人喜好为主。第三,师承教育由于是跟师学习,难以规模化培育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