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孝道文化构建和谐清丰清丰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 828 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 82 万亩,辖 3 镇 14 乡,503 个行政村,总人口 66 万。清丰,古称顿丘。春秋属卫,汉置顿丘郡,曹操曾任顿丘县令。唐大历七年,因境内有隋孝子张清丰门阙,朝廷析顿丘、昌乐(今南乐县)之四乡置县,钦定为清丰县,沿袭至今,已有 1200 余年的历史。“忠孝出于孝悌之门”,唐代名将顿丘人南霁云平定“安史之乱”,断指罢宴,壮烈殉国,在原县城北关外,建有南霁云庙,与张清丰祠遥相呼应,清丰因此而“忠孝贯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和发祥地,一代伟人邓小平和老一辈革命家宋任穷、王宏坤、杨勇、苏振华等曾在此战斗、生活和工作,在“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保存有大量的革命史迹,对讨论我党、我军的历史,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意义,被誉为“中原红都”。清丰人民自古勤劳善良,崇尚孝道,行孝敬老蔚然成风,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有“孝道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一、清丰孝道文化渊源清丰物华天宝,民风淳朴,孝道文化积淀深厚,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孝道文化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已成为延续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上古时期,清丰位于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龙乡”——濮阳的中心区,是黄帝、帝喾、颛顼、尧、舜等华夏祖先们重要的活动地区。舜继尧位、孝行天下,“孝感动天”的故事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中华二十四孝”之首。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至卫都(顿丘一带),广传“仁孝”,生活于卫国的孔子弟子子路、闵损等,深受孔子孝道思想的感化。“子路负米养亲”、“鞭打芦花”的孝道故事广为流传,分列《中华二十四孝故事》之二、之七位。清丰孝道文化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展,并给予了一些新的内涵。自秦代以来,历代官修正史立有《孝义传》,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汉王朝提倡“孝治天下”,设立了察举考试的孝廉制度。西汉儒学家、易学家顿丘人京房,孝闻四方,初元四年被举为孝廉。东汉时期,鲁峻、曹操因举孝廉,而任顿丘县令,成为清丰孝行的一代典范。晋人吴猛,生于东郡(古顿丘一带),留下了“恣蚊饱血”的千古佳话。南北朝始,“不孝”被列为“十恶不赦”大罪之一,进一步推动了华夏民族孝道文化的进展,对于巩固清丰孝道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隋顿丘人张清丰,终身以打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