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眼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生问题 【摘要】十六大报告中,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小康社会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我国民生问题的改善已经从政治政策、 医疗卫生、 文化教育、 经济的稳定与进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 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 宣公十二年》, 所谓“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上世纪 20 年代, 孙中山给“民生” 添加了新的含义, 并将之上升到“主义”、 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我国古代常有国计民生为一谈, 《管子· 牧民》 中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明代张居正的《答福建巡抚耿楚侗》 中说: “治理之道, 莫要于安民; 安民之道, 在于察其疾苦。” 可见古时候就对民生问题看得极为重要。 在不同的时期民生问题的具体含义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谈的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 以及民众的基本进展机会、 基本进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民生问题的改善。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重点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进展。 在构建学习化社会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以促进人的全面进展为指向[ 1 ] 。 近年来我国教育呈现良好趋势, 尤其是高等教育。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高等教育站在了由大向强的新起点上。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242024 年)》 绘制了教育进展的雄伟蓝图, 指明了前行的路径和方向。 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推动, 2024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7.5%, 比 2024 年提高了 9.3 个百分点, 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15.83%, 比 2024 年提高了 5.93 个百分点[ 2 ] 。 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说明我国人力资源文化水平越来越高, 这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作出贡献。 同时, 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也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使我国从人口大国逐步转变为人口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