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红倩用画笔修复城市肌理戴红倩在江南水乡写生。戴红倩在江南水乡写生。小戴跟着老戴画,就怕美女在眼前古希腊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他心中总有一种声音在告诉他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这句话用来形容戴红倩也是合适的,无论何种环境,他从来都不会夸夸其谈,即使在需要他发出点声音的场合,也只是三言两语,音调很低,这并不等于他不会说、不想说、不敢说,而是他一般就是提纲挈领,点到为止,何况他更擅长用作品来代替自己的声音,告诉大家他在做什么。在大家都在表扬与自我表扬的今日,如此低调难免要吃点亏,戴红倩不在乎。比如说,至今有人还不知道他父亲就是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戴红倩也不对人说。其实,在拼爹的时代这也不算什么,歌坛母女档、影坛哥俩好、画坛父子兵,说不定就传为一种美谈。可是戴红倩认为倘若这样说了,对父亲、对自己其实都没有艺术方面的益处。戴先生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亲的身教言传,日后都入了美术这一行。戴红倩从 7 岁开始就跟着父亲以及戴敦邦先生的挚友谢春彦先生(戴家兄弟都尊其为叔叔)外出写生,大人画,他也老茄茄地捧着速写本画,人物、景物都画得像模像样,谢春彦还“教唆”他去画公园里的美女。少先队员戴红倩同学平常一见女同学就要将脑袋低到胸前,你叫他将大庭广众的美女画到纸上,那不为难他吗?这不,看他那握笔的小手已经在发抖啦。戴敦邦先生是著名的人物画家,涉猎连环画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勤奋而且高产。他在家里起画稿时,小红倩在一旁认真观摩,转身自己找来纸张试验。父亲创作的连环画一本接一本地出版了,戴红倩就照着里面的构图和布局画画,一张接一张地画,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画好后拿到课堂里去显摆,眼睛一眨都给同学抢个精光。戴敦邦先生看他有兴趣,有志向,也有点基础,就给他机会,在他 15 岁那年,父亲拉他入伙,联手创作连环画《那拉氏》。戴红倩知道父亲是在提携自己,就画得特别用心,创作的过程也成了宝贵的实习过程。画稿成了,连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也看不出画稿上哪一笔是老戴的,哪一笔是小戴的。出版后,看到版权页上印上了自己的大名,小戴兴奋得真要飞起来啦。后来父亲告诉他,读者对这本连环画的评价也蛮高的,“但是你不要骄傲自满”。耳濡目染,戴红倩受父亲的影响当然很深,但在人格形成方面,影响尤其深刻。他说:“我父亲虽然是画家,但也没想过让我继承衣钵。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多是散养的,我也不例外。父亲把教我们画画当成是让我...